【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喜怒哀乐伴我行》共12集,今天播出第9集。
欢迎收看【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管家罗静芳和“飞跃家庭服务中心”的资深顾问凌展辉与你谈:如何面对哀伤?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如何面对哀伤?其实面对痛苦的事件时,哀伤犹如一个毫无目的地的旅程,走上去之后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无法控制,也没有办法规划,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最后还是根据个人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如何面对哀伤?
1、接受事实
在哀伤的过程中,要学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接受事实,一定要面对事实。有些人一时之间真的很难接受,不相信对方已经出事了,或者意外已经发生了。上一次我们曾谈到哀伤的历程,在第一个阶段很难接受事实的时候,当事人的“接受”不代表哀伤结束,可能是真正哀伤的开始。一回到家,那张床是空的;回到那间房子,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可能才是真正的哀伤开始了。因为在这之前需要处理很多对方的身后事,处理很多他不在的事情,精力是用在面对这个困难上,精力是要去解决外在的事情。当这一切都解决了的时候,很多哀伤的情绪就会出现了。突然之间想起他,就会哭;看到那个景物的时候,不其然的心里有悲伤难过的感觉。有时候是不分时间的,心里面那种莫名的哀伤情绪随时就涌上来了,眼泪会不停的流。
2、不要害怕哀伤
当知道这个是事实,是没有办法,必须去面对哀伤情绪的时候,首先不要说压抑就会没事的,“我可以的,我可以走过去的”。要承认自己很痛苦、很难过,要慢慢的接受这种悲伤难过的心情。这时候可以自我对话吗?可以的。你可以告诉自己:“他不在了”。每一个人解决哀伤的方式可能不一样,有些人是:我不要哀伤,我就离开这个地方,我要去做别的事情;另一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慢慢的重新收拾那个房间,收拾死者的东西;还有些人甚至整个屋子重新装修,要过新的生活。不论用哪一种方式,那是哀伤者自己的选择,因为面对哀伤的时候,个人的处理方式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3、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身心的健康是最重要的,睡得着吗?我们要为自己的康复负责。以前常常跟这个离世的人一起去运动,现在他忽然间不在了,自己也不愿意动了。这样对身体的健康是不好的,你要继续去运动;但是一运动就会想起他,那么现在你可以转换另一种运动的方式。我们不可能让别人来负责我们的身心灵健康,我们自己要负起责任。可能在运动、饮食方面还是要多注意一点儿的。另一方面,要减少对自己的期望,以前跟他在一起时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他已经不在了,所以要重新评估,重新定下新的目标。如果重新运动的话,可能就不要去这个地方运动,而是去别的地方运动。你的责任是重新找回你的目标与方向,甚至重新找回你的幸福。
4、向他人寻求支持
若靠着自己的力量,还是没有办法走出哀伤的话,要怎么面对呢?若是有人在旁边支持你,能够帮助你走出哀伤,这段旅程有人陪伴,那真是好事。但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实在不行了,睡不着也吃不下,甚至一直在痛哭流泪,触景伤情……你可能需要专业的协助,包括找辅导员,甚至心理医生。这个时候,一个好的信仰团体进来也是可以帮助的。因为你能重新的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得与失,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向对的人求助,是你可以做的事,靠着那加给你力量的,你就能够勇于面对这个哀伤的过程了。
哀伤反应因人而异
不是每一个人的哀伤反应都一样,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是看那个人的反应与他的性格。不要以为那个人天生很快乐,过去的日子里都是爱开玩笑的,他可能比较容易度过哀伤过程,有时候是的;但是有些时候,因为他的快乐是与他所失去的人紧紧的连在一起的,所以当那个人离开他的时候,他的快乐程度就大降,他的极度悲伤情绪就产生。所以要小心留意这个人在哀伤的过程中所表现,所反应的是什么,他处理问题的风格。有些人真的是天塌下来当被盖,很快的能够调整好。
在生活的经历方面,如果接二连三都发生不幸的事,有些人经历了父亲去世,后来母亲去世,再后来兄弟姐妹去世,当经历过这么多的时候,可能他自己心里的防卫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所以有时候他会OK的,他能承受得住;因为之前已经历过,他能更快的康复。也许有人会问:会不会有时候只是表面上的OK,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呢?我们就要回去看刚才第一步所讲的,他的哀伤是一个开始,他接受了事实,看他接下来的反应是什么。有时候生活的经历多、看得多,也可能他会慢慢的处理得更好。
当事人所得的信息多少也很重要。如果知道得越多、明白得越多,就能很快地接受事实。例如飞机失事,最担心的就是完全不知道情况如何,当确实没有生还者时,心情也可能会定下来,接受残酷的事实。可是当一切都不确定时,心情的波动起伏是很大的。
此外,当事人所失去的对他的意义有多大,也会影响他的哀伤反应。例如,为什么这个人的狗去世会令他哭得这么伤心?因为这只狗对他来讲,意义是很重大的,失去这只狗就好像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一样。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一个人的哀伤反应会有不同。生活中的磨练真的是要我们自己去亲身经历,生命才会更多的成长、更成熟,懂得怎么面对各种突发的状况。
在辅导帮助哀伤失落的人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不要避开哀伤的人
当我们身边有人不幸的发生事情时,第一重要的就是不要离开他。有很多人不想受哀伤者的情绪影响,认为他哀伤,我也会哀伤,所以就离开他、避开他,如此自己可以快乐一点儿。当你离开、避开哀伤的人时,实际上他能感觉到身边的人慢慢的远离他,这会令他感到更孤单、更寂寞、更无助。
2、避免表达“我了解”你的感受
要小心,不要表达说:我了解你、我知道你,因为我曾经面对过这样的困难;我也面对过父亲去世、母亲去世,所以你的感受我能够了解。其实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哀伤,不是你能够完全了解的。
3、别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别告诉哀伤者:你应该做这个、你应该换个环境、你应该去旅行、你应该做什么东西……其实这些似乎是命令式的“应该”,对哀伤者来讲,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他就是做不到。
4、别试图改变话题,要他振作
还有些人试图改变话题,例如讲去旅行的事。其实改变话题是一霎那,哀伤者内心里很快地又会回到他原来的哀伤情绪中。
5、别闭口不提哀伤的人事
有人闭口不提哀伤人的事,认为要避免,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当哀伤者愿意讲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听而不是避开。
6、找出“正面”影响的人与事
有些人会找出一些与哀伤者所面对的类似问题的人,例如:有个朋友也跟你一样,他的孩子也是刚刚去世,你们两个人可以彼此沟通。有时候是对的,因为另一个人真的会给他一些鼓励。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这样可能对哀伤者来说会比较好一点儿。
帮助哀伤者
1、陪伴/聆听胜过鼓励安慰
要帮助哀伤失落者,就是尽力的多些聆听,然后多些支持,陪伴在他的身旁。不用讲太多话,只是在旁边,可能拥抱他、握住他的手、拍拍他,切身的感受,用同情心,让他感觉到有人在他旁边关心他、关爱他。
2、帮助处理情绪
如果可以的话,也帮助他处理他的情绪。不是避开他,而是尽快的接触他,希望他得到一些支持,他能够表达出他的情绪。说实在的,你可以谈他所面对的问题,例如:某某人现在不在了,你怎么办啊?你现在一个人住在这个房子里有什么想法?当然,这样一问的时候,可能他的情绪就会出来了,你要给他这种情绪的表达与抒发。这时候,如果他不愿意讲,他可能很难过,一直流眼泪,无法讲话,你就要尊重他的意愿,不要勉强他。当他的情绪出来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聆听,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如果他不愿意讲就不要逼他,继续在他旁边给他适当的安抚,等他哭完了,情绪抒发出来了再耐心的帮助他。
3、关注过度悲伤反应
如果对方已经过度悲伤,觉得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想跟逝者在一起,消极的想法一直浮现,而且这个消极的想法已经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可能他已经瘦了几公斤,晚上常常不能够入睡,甚至常常说:“唉,我宁愿跟他在一起”,当他有这种自杀倾向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的人更要小心的陪伴他、关怀他。可能要更快的把它转介给专业的人士来帮助。他的自杀想法可能很快的变成行动,而这个行动往往是你不在他身旁时。所以,这种情况更需要找专业的人士来及时的帮助他。
4、让“时间”冲淡悲伤
人们常常讲“让时间冲淡悲伤”,是真还是假?时间是不是能够医治好这些哀伤、心灵的创伤呢?理论上讲,时间长的时候,那个事件就会慢慢的淡忘,但是这个过程当中,这个旅程有如我们一开始时所讲的,需要当事人本身愿意起来,他本身可以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与目标,旁边又有很多人在支持他、鼓励他、关怀他,甚至如果有信仰的动力能够推他一把的话,对他来讲,这个“时间”真的可以帮助他冲淡悲伤,使他从新得力。
相反的,若他不能够如刚才所讲的自己愿意起来、旁边又有人支持、有动力推动他的话,那么这个时间不但不能冲淡他的悲伤,反而是累积他的悲伤。当越多的负面情绪在他里面时,就要小心可能会演变成精神疾病,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人需要精神上的寄托,需要有正确的信仰,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或者发到邮箱 knowHIM@global-reachout.org
你的点赞,表达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深深的祝福你!
思考题:可以个人思考或者小组一起探讨,表达关怀,欢迎留言分享
1、请问,你曾经历哀伤的过程吗?你如何面对哀伤情绪?
2、请问在关怀哀伤者时必须注意什么?
3、你认为哀伤者心里的力量要如何刚强起来?
**【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预告:
【真实快乐家-视频节目】《喜怒哀乐伴我行》系列第十集,管家罗静芳与凌展辉老师将与你谈“你快乐吗?”请留意收看!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哭有时,笑有时……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
讲师简介
凌展辉先生:
凌展辉先生是现任飞跃家庭服务中心及飞跃社区服务的资深顾问,拥有辅导硕士学位和丰富的辅导经验,也出版了多本有关亲子和婚姻的书籍。
自创立中心以来,他多次受邀在各大报章、电台及电视台接受不同性质的访问,其中包括反应时代变迁所引发的家庭问题及针对各种家庭教育的课题发表意见。同时,他也常受邀到不同的机构,甚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担任专题讲员。他幽默诙谐的讲座方式很受大家的欢迎。